
乔然
说起抽粪工,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?
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,不时会遇到抽粪车和工人开展清污作业,但可能很少有人认真观察过他们。日前,我作为媒体出镜记者,到北京市东城区环卫服务中心体验了一次抽粪工人的工作,感触颇深。
“宁愿一人脏,换来万家净。”这是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、掏粪工人时传祥提出的工作理念,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。随着时代进步,掏粪工变成了抽粪工,工作方式也由过去的粪桶和扁担变成了机械化作业,但不变的是这份工作的苦、脏和累,这也是大多数人对于抽粪工人的第一印象。
时传祥青年班第六任班长付晨是此次带我工作的师父,他从事抽粪工作已有16年时间。在他的带领和教导下,我对于这份职业拥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首先,伴随臭味的辛苦与劳累是作为一名抽粪工人时刻都要面对的难题。每一次停车开盖、清理脏物,都是对生理忍耐度的挑战,与此同时,如何抽得更干净、更有效率是我要学习的重点,因为吸入污垢的管道能在瞬间达到几十斤重,我很难控制得当。
相比于生理与技术上遇到的困难,更大的难题在于如何调整心态,去面对在抽粪工作中与人打交道产生的“人情世故”。从这个角度看,或许,心理的考验比生理上的不适更让人感到沉重。
作业时,抽粪工人难免要面对行人异样的眼光、居民刻意的回避,甚至一些朋友直言“工作不体面”的闲言碎语。这份不被理解的付出,比体力消耗更磨人。
抽粪工人这些不被理解的付出,恰恰是保持城市正常运转的隐形基石。没有他们定期清理化粪池、疏通管网,污水会外溢、管道会堵塞,居民区将被异味笼罩,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。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已经对干净的街道、清新的空气习以为常,很难把上述成果与抽粪工人的工作联系起来。
“抽粪的,太脏了”等话语,有意无意间给这个岗位的劳动者贴上了“低人一等”的标签。这种现象的背后,是一些人的认知偏差,是对劳动者尊严的漠视,是对辛勤劳动的嘲讽。令人遗憾的是,这种认知偏差屡见不鲜。
没有日复一日的劳动,就没有热气腾腾的生活。劳动创造了价值,为每个人带来了便利,我们都是彼此幸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。所以,别让一些基于“体面”认知的职业偏见无视殡葬师送别生命的温柔,是他们让逝者走得更体面;别让部分人追求“稳定”的职业选择贬低了创业摊主的努力,是他们点亮街头的烟火……
靠双手换来收获,值得所有人尊重。其实,尊重劳动并不需要多宏大的举动,只需从日常小事做起。就抽粪工人而言,遇到他们作业时,多一份耐心等待,少一句催促抱怨;路过他们身边时,给一个友善的微笑,而非刻意躲闪。一句良言、一声问候,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、被记挂的温暖,这不是什么难事。
劳动不分贵贱。抽粪工人用朴素的坚守扛起了又脏又累的责任,他们是城市中不该被遗忘的劳动者、守护者。愿我们给每一位“城市美容师”多一些理解和尊重,向每一位坚守岗位、踏实做事的劳动者说一声:辛苦了!
股票配资网址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