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现在戏约不断的姬他,当年差点去当了画家。他39岁了,在剧组里依然忙得连轴转,但每次提到这事儿,都会笑着摇摇头。其实他最初压根没想当演员,家里摆满了画板,颜料的味道比剧本可熟悉多了。
为什么后来改了主意?全因为他表哥张嘉译。那时候张嘉译还没现在这么火,但在姬他眼里,表哥站在舞台上的样子,简直像换了个人。他后来常跟朋友说:“你看他在台上那股劲儿,谁能不心动?”
不过一开始家里没人当真。艺术这条路,听着好听,走起来可不容易。父母觉得他就是三分钟热度,没想到这孩子一声不吭,真去考了北京电影学院。还记得放榜那天,他捏着通知书的手都有点抖。
但这条路哪有那么好走。刚毕业那会儿,他亲眼见表哥在影视圈沉浮多年,作品拍了不少,水花却不大。他自己也一样,第一部戏《致命的承诺》虽然搭上了老戏骨,演了个叫“阿西”的角色,但之后好几年,几乎全是配角。
有意思的是,很多人觉得有亲戚帮带肯定轻松,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张嘉译那时候自己也正处在上升期,姬他从来不肯主动开口求角色,就怕给表哥添麻烦。倒是张嘉译,只要组里有合适的角色,能帮就一定帮一把。
他们俩一起拍的第一部戏,剧组里有人悄悄议论:“这新人是不是有背景啊?”后来看姬他演戏的样子,大家也就不说话了——镜头前他根本不像新人,情绪、台词,一点不含糊。
真正让观众记住他的,还得是《白鹿原》里的“黑娃”。现在想想,那角色简直像给他写的。穿着破旧汗衫,皮肤黝黑,眼神里全是倔和狠。有一场戏是他蹲在田埂上吃饭,导演一喊卡,全场安静了几秒——演得太真了,仿佛他就是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。
其实拍那部戏时挺苦的。剧组在西北一待就是大半年,风沙大,吃住都不容易。但姬他从来没抱怨过,反而觉得痛快。他后来在一次采访里说:“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彻底变成了另一个人。”
说起来,张嘉译前前后后一共带他拍了11部戏。有人开玩笑说“这表哥也太尽职了”,但其实姬他自己的努力才是关键。不是每个被捧的人都能红,圈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。有些星二代资源不断,但演技跟不上,没多久就消失了。
他能在39岁还戏约不断,靠的不是运气。每次进组前,他都会把剧本翻烂,边缘写满笔记。合作过的导演说,姬他有个习惯:哪怕没他的戏,他也坐在监视器旁边看,一边学一边琢磨。
现在两人都成了实力派的代表,反而很少合作了。不是关系淡了,是姬他终于能独立挑大梁了。张嘉译有次在节目里提到这个表弟,笑得挺欣慰:“他现在根本不用我帮,剧本自己就源源不断地来。”
但姬他始终记得表哥的帮忙。每年春节,他都会第一个去张嘉译家拜年,进门就钻厨房帮忙,从不空手。家里人都笑他们:“你俩这哪像兄弟,简直像师徒。”
其实回过头看,他的经历挺有意思:本来想画画,结果演了戏;本来靠表哥带,最后靠自己站稳。这行当就像跑马拉松,一开始有人领跑当然好,但到最后,还是得看自己的耐力和实力。
他现在接戏更挑了,反而比年轻时更忙。有时候在片场收到表哥的微信:“最近怎么样?”他就拍张现场照回过去:“忙着呢,哥你放心。”
很多人说演艺圈复杂,但在他这儿,故事其实挺简单:一个人肯努力,另一个肯伸手,再加上一点时机和运气,路就这么走出来了。
股票配资网址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