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基金又出圈了,看着手机上蹦出来的各种收益榜单,前十名全是AI、科技、医药,大家直呼怎么还有新基能月涨30%。这种时候,肯定有想“上车”的冲动,又怕一不小心被收割。后台问得最多的问题,就是怎么挑选一只“靠谱”的基金,毕竟谁都不想成市场里的韭菜。上次聊了定投,有人执行了结果还是亏,说好的高排名呢?其实选错基金,怎么定投都治不好——选基比定投重要多了。想避开“大雷”,只要搞明白三个核心指标,基本上能稳住自己钱袋子。
基金经理才是灵魂。“明星经理”一年爆火,粉丝跟着买,结果第二年直接人去楼空。没选好经理,基金就像没舵的船,说不定哪天直接翻车。好多选基的故事里,最常见的雷就是短期爆发后掉进深坑。去年有个基金经理因为新能源一年翻倍,大家蜂拥而上,谁知道今年行业轮动,一波回撤直接带走25%。还有一批“网红经理”新人带货,基金任职才1年,没经历过真正的风暴,一旦遇到“熊市”,最大回撤直接干到35%,比同类都惨。
这些情况全都是“把短期业绩当长期硬实力”的通病。正确的打开方式先下手查履历,3年以上任期起步,有牛市有熊市,风格稳得住,才有底气聊长期。看主页找到基金经理详情,扫一眼管理年限,没有三年就pass——2022年熊市能抗住,2023年震荡还不迷路,说明风控和节奏都在线。有些经理一天到晚漂来漂去,去年还重仓消费,今年秒切科技,行业切换就像玩转盘,别指望稳健收益。专业筛法就看长期管理基金,持仓分布能保持主线,比如价值股、成长股不乱跑,业绩排名在三年、五年都在前三分之一,这才是靠谱。
别再死看短期收益了。6个月、1年排行榜,出镜率极高,每天都在洗脑。去年AI、今年医药,热点轮流转,短线拉升快,接盘也快。买进去就等着被反杀。碰到这种基金,3年收益一查,近1年能涨40%,但过去三年只涨5%,全是运气不是真本事。回撤还超大,熊市一来直接打回原形。
选业绩,一定要穿越周期看真章,三年、五年业绩才有参考价值。要排除那种只靠一波热点带起来的收益,最大回撤指标也不能盲目乐观。和同类基金一比,宽基最多20%的回撤,行业类放到30%以内,跌得少、涨得稳才有底气长期持有。拉历史数据一看,每年伤害不大,2021年涨到15%,2022年市场回调只跌十个百分点,2023年又能跟上大部队,连续几年都在同类队伍前半部分,这就是长期的王者,别再为“单年暴击”买单。
名字套路太多,持仓才是真相。基金名字起得好听,“精选”“优选”“医疗”“科技”,买完一查,里面重仓新能源、互联网,行业完全不是自己看中那种。还有人看着“均衡配置”觉得很保险,其实头部十只股票就占到80%,集中度高,一旦踩雷就是全军覆没。去年就有医疗健康基金,名字里写着医疗,持仓里新能源高达30%,医疗涨新能源跌,这类基金一起大跌,还让人满头问号。也有人买了混合基金,前十大重仓股高达85%,同一个行业抱团,一旦市场逆风,直接遭殃。
怎么避坑?直接点开基金持仓分析,看实际行业分布,名字是“消费”消费股必须占大头,不然就是假货。前十大重仓股比例最好60%之内,风险可以分散但别太分散。总是仓位换来换去,换手率太高管理成本上升,长期收益会被手续费吃掉。适合长期持有的,换手率维持在100%-200%之间,投资风格稳健,不爱追热点,这些才是好底子。
新手选基有三个超级省力的技巧,成败就在这里了。选老基金,成立三年往上,历史业绩和持仓全都有得查,一眼能看穿真假。成立不到一年,历史数据一片空白,买了相当于买彩票。规模很重要,10到100亿之间才有安全感,太小随时会清盘,太大容易调仓巨缓,屁股太大坐不稳市场风口。实在不会挑,直接排除三类:基金经理短期任职的不碰,三年业绩差同类的秒删,最大回撤超过三成的绝对刨掉,剩下的就是靠谱候选。
市面上最常见的迷思就是“选到第一名的基金,抓住最好机会”,但真相是冠军常换,年年不同。更重要的是挑到基金经理稳、业绩稳、持仓稳的,能全程匹配自己风险。哪怕只是每月定投一点点,五年、十年下来,收益都能超任何短线操作。频繁换基、追排名,最后都只是一场空忙,反而踩雷的概率暴增。
后面还要说基金季报,里面内容门道太多很多人忽略了。比如经理的策略、持仓大变动,其实全都写在季报里,及时关注还能提前避险。
(投资需谨慎,保持理性)发现内容不妥及时反馈核查。倡导健康价值观,欢迎留言、点赞、关注。继续挖掘干货,努力让每个人都懂投资。祝大家财富路上一路顺风,稳健放大!
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、有益、向上的新闻内容,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妥善解决。
股票配资网址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